微导管大体上由手柄(座)、应变释放套管、管身、示标等部分组成。
管身从设计和制造上都对微导管的性能起关键作用,微导管管身通常包含内衬、 中间加强层、外层聚合物、表面涂层等。
其中,内衬材质通常选取润滑材质(如 PTFE)以保证光滑管腔;中间加强层通常采用金属丝编织或缠绕的方式,达到增加导管强度、推送力的设计方式,在众多的微导管中,这种编织或缠绕的方式大 体分为:编织、缠绕、编织 + 缠绕(并列)、编织 over 缠绕 (多层)4 种,中间加强 层的设计代表了不同血管病变对微导管重要性能的需求,如编织 + 缠绕的设计可使 近端编织推送性好,远端缠绕柔软性好,这对于神经血管输送而言,是一个十分 好的选择,而对于 CTO 病变而言,高硬度的编织则能很好地帮助其穿越钙化;外 层的高分子材料,也是配合临床的实际用途,用一系列硬度不同的材料,进行由 近及远的力学传导,这种硬度渐变的思路,其实和中间层的设计不谋而合;
此外, 管身远端表面通常会涂覆一定长度的涂层材质(通常是亲水涂层),以提升微导管 在血管和病变中的通过性。正是这种内衬 + 中间层 + 外层 + 表面涂层的“三明治” 结构设计,造就了微导管“逢山开路,遇水搭桥”的优异性能。
导引导管结构
导引导管通常由三层结构组成,即内层为PTFE(铁佛龙)内膜层, 中层采用了不锈钢丝编织或弹簧圈结构, 外层为Pebax 材质。
同时又有远端及近端的不同硬度材质焊接组成完整导管.基本采用FEP热缩管将三层不同材质材料熔合为合适的管体。